close
  • 2013-06 作者:李佩芬



圖片來源:(設計畫面,與真人無涉)

邱寶慧  看出孩子畫中有話

 

 


孩子的「畫」,往往透露著他們不知如何表達出來的「話」。累積10餘年與孩子一起創作圖畫作品經驗的藝術治療師邱寶慧,從工作中延伸設計出「圖畫心理測驗」遊戲,幫助爸媽看見孩子真正的心靈密碼。這是發生在藝術治療師邱寶慧治療室中的真實故事。

三歲的「小麵包」,是因為語言遲緩而來尋求藝術治療協助,但隨著語言、表情、動作與聯想力不斷進步,爸媽反而有種應接不暇的煩惱。她幾次向爸媽提問卻落得「閉嘴」的回應後,又看到爸媽經常對著一歲多的妹妹開心唱歌或說話,不禁產生了其他聯想。忍不住出現了這樣自言自語的對話:「我很喜歡我爸爸媽媽啊!可是……唉!」

某次在治療課上,小麵包問邱寶慧:「你覺得你漂亮嗎?」

「我?我覺得我漂亮啊!那你覺得誰最漂亮呢?」聽到邱寶慧這樣問,小麵包的表情有點微妙。

當下,邱寶慧大概知道小麵包可能誤會了什麼事。她接著問:「你是不是覺得妹妹小蛋糕很漂亮?」

「嗯!」小麵包說。

邱寶慧接著說:「而且是最漂亮的!」而小麵包則完全不意外的,露出一臉篤定的表情。

每日陪著孩子繪畫、創作、遊戲,從中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,讓邱寶慧對孩子的「話」與「畫」,都有著比一般人更高的敏銳度。

像這個讓她印象深刻的故事,就是她發現小麵包以為爸媽喜歡跟邱老師說話,是因為「邱老師很漂亮」;而她最在乎的爸媽似乎不喜歡跟自己說話,卻喜歡跟妹妹說話,因而認定原因是出在「妹妹最漂亮」。

親子每天住在同一屋簷下,卻有太多類似的「誤解」。這促使她思考如何能用更聚焦、更有趣味的方式,幫助親子搭建溝通的橋梁。

曾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評估中心擔任心理師,也在台安醫院擔任過藝術治療師的邱寶慧,目前是遊藝小園心理治療所負責人。然而,多數人認識她,恐怕是在電視媒體《請你跟我這樣過》節目擔任藝術治療諮詢師固定來賓時,她總是透過圖卡,邀請家長或孩子憑直覺選擇最有感覺的部分,並從中提點親子雙方可能的盲點。

測驗遊戲卸下孩子的心防

專長為繪畫測驗、藝術治療,累積十多年經驗的邱寶慧,就是利用這種好玩有趣,卻有著藝術治療底蘊的「非標準化圖畫式心理測驗遊戲」,提供「卸下孩子心防」的另一管道。這不僅幫助大人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,她也以心理諮商的背景,探究孩子心中的「小宇宙」,並提出專業且貼近兒童的親職建議。

隸屬心理治療領域的藝術治療,論其源起可追溯到二戰期間。

邱寶慧解釋,當時許多士兵自戰場上返家後,出現根本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心恐懼與傷痛的「創傷症候群」,但傳統心理諮商的治療方式又極度倚賴語言,於是逐漸發展出透過繪畫、音樂、舞蹈律動、戲劇、詩文創作、沙箱(一種裝滿石英砂的箱子,孩子可在此空間自由創作,呈現內心世界)等藝術媒材,讓情緒得到抒發的治療模式。

由於這份工作,讓她有機會與孩子累積豐富的藝術與遊戲經驗;孩子充滿趣味與情感的創作,也讓她獲得許多寶貴的診斷與治療線索。而為了修正或驗證心理測驗遊戲的準確度,她還常常抓著身邊大人與小孩做為「諮詢對象」,從了解孩子個性興趣、學習障礙、情緒壓力、合適的溝通方式等,都曾是她關切的範疇與主題。

從自己的成長經驗中,讓邱寶慧深深相信:唯有當「愛與歸屬」情感需求被充分滿足時,孩子才容易展現成熟與成就動機。


 

而她設計圖畫心理測驗遊戲的初衷,也是希望在輕鬆互動的氛圍中,「提供親子溝通與遊戲的工具,而非拿來做為批評孩子的證據或標籤,」她語重心長提醒,無論是大人小孩,都有愛與被愛的需求,那些無法從語言得到的訊息,往往更需要用「心」去聆聽,慢慢發掘屬於親子間的共振密碼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愛的教養讀心術:20個圖畫心理測驗,探索孩子的真實內在

文章網址
http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articleLogin.action?id=5049662&login=true&page=1

愛的教養讀心術:20個圖畫心理測驗,探索孩子的真實內在
http://www.cwbook.com.tw/product/ProductAction.shtml?prodId=0000010560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PofPL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